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將科普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作為科普研究工作者,在謀劃未來的研究任務時,應該把加強科普能力建設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課題,認真研究,盡快破題。
從客觀上看,根據國家科普能力評估研究的結果,我國科普能力建設目前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和弱項。
一是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層次的科普創作人才短缺甚至斷檔,其直接結果是導致高質量的科普作品較少。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傳播技術進步很快,手段和方式日益創新,但相應的滿足人們閱讀需求的科普作品還不充足,現有作品良莠不齊,甚至魚目混珠,直接影響科普的權威性和效果。
二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直接導致科普資源更新換代和升級緩慢;同時,大量成果束之高閣,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導致資源使用效率不高。新時代科普應該直接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在增進對科技的了解、提升科學素質、拓展新技術新產品市場方面發力。
三是科普能力建設的機制弱化,尤其是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未能很好發揮作用,以致科普產業發育發展嚴重滯后,直接導致科普產品質量不高。目前的科普產品投資主要依賴財政,社會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為此,在研究層面筆者建議,設立國家科普能力研究專項,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頂層設計,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的通知精神,促進科普、科技創新、教育的融合發展,大力提升國家科普能力的質量和水平。
在實踐層面,建議從4個方面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第一,設立并推動科普人才工程,盡快補短板、強弱項,促進科普能力盡快提升,以高質量科普供給助力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二,進一步加強科普產業研究,設立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基金,促進科普產業發展。建設國家科普實驗室,開發融媒體環境下的科普產品,制定質量標準,創新技術,提升科普產品升級換代能力。
第三,制定促進科技創新主體科普服務和創新成果科普轉化的評價激勵政策,提升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能力和積極性,為科普能力建設和科普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尤其是結合高層次科普人才建設,做強做優做大科普智庫,推進科普學科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的科普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
第四,以兩個融合即“科普與文化融合,科普與社會治理融合”為抓手,促進科普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過程,體現科普為民的本質屬性和時代功能。大力研究科普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方式、路徑和策略,以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